2025-01-30 14:01:03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中草藥及功能主治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1個相關介紹中草藥及功能主治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關注執業中藥師“藥文匯”,分享客觀嚴謹的醫藥健康常識
中醫說的歸經什么意思?
把“歸經”這個詞拆開來單獨理解字面意思:
歸,有趨向集中到一個部位的意思,如:歸于,歸給,歸屬等。
經,指人體的臟腑經絡,如:心經,肺經,肝經,脾經,腎經等。
歸經,藥物作用趨向到某一個或幾個臟腑經絡。這樣了解了某個藥物對人體的哪些臟腑經絡有關聯后,臨床醫生在辯證用藥上就有了可靠依據。
歸經的起源:
早在戰國時期的經典《黃帝內經》中,就有了“歸經”的萌芽,然后到了漢朝時期的藥學專著《神農本草經》中,又有了“歸經”的含義,但是,那時“歸經”還是都初具雛形,直到到北宋金元時期,名醫張元素在著作《珍珠囊》中,把歸經作為重要內容之一涵蓋其中,后經世人逐漸完善成型流傳至今。
歸經理論基礎:
1.人體臟腑的各自生理功能,病理變化以及這兩者的關系是歸經的理論基礎之一,比如: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出現異常,會導致失眠健忘、神昏癲狂,癡呆等癥狀。這時,醫生用藥就會選養心類的像酸棗仁(養心安神),遠志(寧心安神)等,仔細看,這些藥物特點恰恰與心有關,故稱為歸心經。
2.人體結構中,除了臟腑外還有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,這就好像一片樹葉的葉脈,養分通過葉脈傳導給樹葉。
人體也是通過這些經絡把各組織器官聯系起來,若有“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火、燥”六種邪氣侵襲人體表后,就會循著經脈內傳臟腑,而且,臟腑的病變也可以通絡經絡傳導到體表。
再好比是一條條公路,在承載著個個車輛往返于兩端站點一樣。當經絡出現病癥,我們選用藥物來消除時,也稱為是歸經,所以經絡學說也是歸經的理論基礎。比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,一旦有風寒邪氣自外途經這一脈絡后,能引起頭疼,全身酸痛等癥狀,這時用中藥羌活加以治療,就是所說的羌活歸膀胱經。
歸經的確定依據
長久以來,人們通過對藥物的形態,氣味,性能、治療范圍等特點來確定藥物的歸經,并進行了總結歸類。如:甘味有補虛、和中、緩急、調和藥性作用,能歸脾經(大棗、蜂蜜、飴糖等);辛味有發散、行氣作用,能歸肺經(如荊芥、陳皮等)。
另外,人們根據長期臨床觀察,每種藥物都有各自的治療范圍,以此也來確定藥物歸經。如:黃芪治療脾氣虛而歸脾經;柏子仁治療心悸失眠而歸心經等。
綜上所述,掌握藥物的歸經,了解藥物的基礎理論,對我們選藥,用藥都很有意義,更有助于我們盡快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我是執業中藥師“藥文匯”,關注我,分享更多客觀嚴謹的醫藥健康常識
結合有代表性的藥物認識歸經:
歸經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,即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,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的或特殊的治療作用。
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應范圍,也就是說明了藥效的所在,包含了藥物定性定位的概念。歸經理論的形成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以臟腑經絡為基礎,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證為依據,經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用藥理論。
由于經絡能溝通人體內外表里,所以且機體發生病變可以通過經絡影響內在的臟腑;反之,內在臟腑病變也可以在體表反映出來。
由于發病所在臟腑及經絡循行部位不同,臨床上所表現的癥狀也各不相同。如心經的病變多見心悸失眠;肺經病變常見胸悶喘咳;肝經病變每見脅抽搐等。如朱砂、遠志能治療心悸失眠,說明它們歸心經;桔梗、杳仁能治愈胸悶、咳喘,說明它們歸肺經;而選用白芍、鉤藤能治愈脅痛抽搐則說明它們歸肝經。
第一,歸經的概念含義
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,用來表示藥物對于人體作用部位的一種性能。歸,有歸屬的意思。經,是人體臟腑經絡,其所屬部位的概稱。所謂某藥歸某驚或歸某幾經,則表明該藥的有關功效,對這一臟腑或經絡具有明顯的作用,而對其余部位的作用不明顯,或者沒有作用。可以理解為藥物的選擇性!
在同類藥物中,一些性味等其他性能相同,而且功效也相同的藥物,由于存在作用部位的差異,其主治病癥互有區別,將這些特點加以總結,便形成了歸經理論,例如性味苦寒沉降,能清熱燥濕泄火解毒的黃芩,黃連與黃柏,黃芩長于清肺熱,黃連長于清心、肺胃熱,而黃柏長于清下焦肝腎之熱,三者作用部位不一致,所以歸經并不相同!
中藥歸經所指的臟腑是中醫學中特有的定位概念。與解剖上的實際臟器有較大的區別。對于藥物歸經的理解,也不一定是指藥物有效成分實際到達的部位,而主要是藥物產生效應的部位所在!
一種藥物的不同歸經,是與其不同功效相對應的,如大黃歸大腸經,主要是因其能瀉下通便,而其歸心與肝經則主要是因為活血與止血,與它的瀉下作用關系不明顯。
二、歸經的確定
中藥的歸經是以中醫學的臟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,以藥物所治療的具體病癥為依據而確定的。藏象和經絡理論,全面系統的說明了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,是臨床對于疾病辯證定位的根據。
例如藏學說認為心主神志,患者出現昏迷,失眠、健忘、顛狂等精神意識思維異常的癥候,按照臟腑辨證,均屬神志不寧,或失常,均為心的病變。主治這類證候的藥物,如麝香、冰片開竅醒神以治閉證神昏;酸棗仁、琥珀寧心安神以治失眠;人參增智以治健忘等,便為可歸心經之藥。
再如,桑葉明目,全蝎止痙,珍珠母潛陽,當歸養血調經等,又屬可歸肝經之藥。
再說經絡學說認為足陽明胃經起于鼻翼旁,沿鼻上行,并入牙齒中,到額前,白芷祛風止痛,常用于治療前額疼痛和牙齦腫痛,按經絡辨證,故白芷歸陽明胃經。按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理論和用藥經驗,桂枝為太陽經藥,柴胡為少陽經藥,石膏為陽明經藥。
三、歸經的臨床意義
掌握藥物的歸經,就認識了該藥作用部位的個性專長,對于性味功效相同,而主治不一致的藥,可以增強用藥的準確性,提高臨床療效。
如同為甘寒的補陰藥,沙參歸肺胃經,百合歸肺心經,龜甲歸肝腎經,僅知其性味簡和補陰之功便無法利用其專長,只有將各藥歸經認識清楚,才能準確選用。
再如同為發散風寒止痛的藥物,對頭部的經絡有不同的選擇。因頭痛部位不同,其使用也有考究。結合歸經選用,可以提高療效,所以太陽經頭痛,用羌活、藁本;陽明經頭痛,用白芷;少陰經頭痛,用細辛、獨活;厥陰經頭痛用川芎。
再者,由于臟腑經絡,在生理上相互聯系,在病理上相互影響,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,因此應用歸經理論又必須從整體出發,考慮到不同臟腑經絡之間的密切關系如咳嗽,所以不離于肺,但常與脾虛腎虛或肝火等密切相關,單獨拘泥于治肺,療效不佳時,若以健脾益氣,補腎或清肝火之藥,與歸肺經的補益、清肺、止咳、平喘藥同用,能明顯提高療效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草藥及功能主治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中草藥及功能主治的1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Copyright © 2005-2025 中草藥資訊網 www.idanceteam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責聲明: 1、本站部分內容系互聯網收集或編輯轉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2、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、視頻、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。 3、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! 4、本站如遇以版權惡意詐騙,我們必奉陪到底,抵制惡意行為。 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郵箱:478923*qq.com(*換成@)
滬ICP備2024051031號-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