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2-07 10:02:51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中醫藥與中草藥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3個相關介紹中醫藥與中草藥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中藥學和中醫學的區別:學習內容不同、從業不同、發展不同。中藥學是專門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、采制、性能功效及應用方法等知識的學科。
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的生理、病理,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。
中醫學里包括中藥學,中藥學是中醫學的一部分
以自己身體為分析工具~神農嘗百草。
住過農村散養過貓狗的人都知道,貓狗得病了是懂得找草藥吃的,這是本能,不用人教。
而人其實先天也是有這種本能的,只是因人后天思慮太多,這種本能就退化了。只要通過一些訓練手段,這些本能是會恢復的。
中醫測試藥性,就是利用這樣的本能,并組合藥性治病
其實這種本能我們并沒有完全失去,大家在不同的環境下聞到不同的香味,是不是會產生不同的身心反應?喝不同味道的水呢?
中醫僅是通過更專業的水平,將這些組合起來罷了。
首先你所定義的一種病,我的觀點是中醫看的是證,而不是按西醫的病名來定義。
而這個證,四診參合,確定各臟各腑虛實寒熱表里陰陽,比西醫單純定義的一種病要復雜。
再來看書籍中對中藥的介紹,入臟腑哪條經絡,寒熱溫涼什么性質,解表或入里…其實都對應中醫對證的判斷。當中醫診斷以后,根據對證的判斷處方中藥如同排兵布陣,各司其職,各就其位,為對證。
中醫有經方派,即是說對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里面的固定經方應用到位,或在原本書中的方子作簡單的加減處方中藥,基本用藥不會特別多,按照原書藥物配比進行處方。
可以確定的其中的組方藥物不是前人在實驗室的條件下,多一個少一個藥,多一分少一分這樣搭配看病人對照研究出來的。成書多是根據歷史上至東漢的治病方搜羅積累而來。
補充說一下,我一直覺得古時中醫的理論智慧遠超過現代醫學所能理解的范疇,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科技驗證著中醫理論,包括經絡當中的穴位點,也是被現代人以有磁場的良導點方式連接,與中醫經絡高度重合。對中醫感興趣,更多是對于這種中醫智慧的崇敬和向往。
地球人為王,一切萬物是為人而設計而存在的,所以有病就有藥,百草百味,嘗味而知藥性,愛好中藥人士首先到大自然中挖草根嘗草根,才會天士人日久悟出智慧,一般藥方三味為佳,一味引藥,一味和藥,一味是真正治療的藥,如果藥方有七,八味以上靠蒙,其方不取為好,好方只取一味,其余為助,目前西藥中的消炎止痛殺菌止癢常用藥,青霉素等化學物質在草藥里都能找到,很多草藥具非常神奇作用,希望有識之士加以研究
這問題的解釋只存在于中醫理論。目前科學理論還解釋不了!
從內經到歷代各中醫文獻。都有關于疾病的產生。藥物的屬性。治療的法則等等一系列因果過程的陳述。陳述的思想方式與目前科學思考的方式截然不同。用現代科學思維根本無法理解。只能斥之為不科學。
問題是。不科學的中醫能治病。結果就造成觀念與現實的沖突。某些人受不了。心理變態了!這就是中醫黑的來源!
感謝邀請!
中醫是一個相對概念,在西方醫學沒有流入中國以前,就沒有中醫這個概念,我們今天認為的中醫,一般是指中國的醫術,我們中國傳統的醫術,是相對西醫而言。中醫治療有很多方法,使用中藥、針灸、推拿、按摩、拔罐、氣功、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,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。中醫治療不屬于食療范疇,食療是中醫治療一個手段。
中草藥也就是中藥,中藥主要由植物藥(根、莖、葉、果)、動物藥(內臟、皮、骨、器官等)和礦物藥組成。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,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。中藥應用理論比較獨特。我們中藥有四氣五味,四氣指藥物的寒、熱、溫、涼。五味指藥物的辛、酸、甘、苦、咸。由于中草藥的氣、味不同,其療效也各異。
營養素是一個西醫概念,它是維持機體繁殖、生長發育和生存等一切生命活動和過程,需要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物質。營養素分為六大類,即蛋白質、脂類、碳水化合物、礦物質、維生素和水。
中草藥本身和營養素是兩大理論體系,營養素主要作用就是供給能量、構成機體組織、調節生理活動。中草藥作用主要針對疾病治療作用,我們老祖宗說過一句話“是藥三分毒”,也就是說中藥只有對癥治療,是對我們有利的,但當做營養素食用,可能還對我們身體有害的!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中醫藥與中草藥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中醫藥與中草藥的3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
Copyright © 2005-2025 中草藥資訊網 www.idanceteam.net All Rights Reserved.
免責聲明: 1、本站部分內容系互聯網收集或編輯轉載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 2、本頁面內容里面包含的圖片、視頻、音頻等文件均為外部引用,本站一律不提供存儲。 3、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或斷開鏈接! 4、本站如遇以版權惡意詐騙,我們必奉陪到底,抵制惡意行為。 ※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客服郵箱:478923*qq.com(*換成@)
滬ICP備2024051031號-100